一、概述:
公元前697年,鲁桓公十五年,鲁史《春秋》计用92个汉字,记录了8件国家大事。
最引人注目的国际大事:这年三月十一日,周桓王炒股杠杆交易平台姬林去世。而在此之前,也就是二月,周桓王派出使者家父去鲁国求车,这应该是周桓王自知时日无多的临终安排,这两件事一前一后大有关联。
影响深远的事:要首推齐僖公去世,齐襄公继位。齐僖公于上一年十一月份去世,本年四月下葬,符合诸侯五月葬期的礼制。
国际焦点事件:郑国的雍纠之乱。发生在这年夏天五月份的雍纠之乱,导致郑厉公出奔,太子忽郑昭公由卫返郑再次出任国君,此其一;乘着郑国内乱,许叔重新夺回郑国占领下的许国,也算复辟成功,此其二。在外部力量支持下,郑厉公杀回郑国,占领栎邑,郑国内部一国三公,由此郑国乱局持续发酵。此其三。
鲁国外交大事三件:其一,夏天,鲁国周边附庸小国邾国、牟国、葛国来朝。其二,同样在这年五月,鲁桓公与继位不久的齐襄公在艾地会晤,会晤主要议题是许国问题,也就是重新承认许国的独立地位,确认许叔为许国国君。其三,在十一月份,鲁桓公为了帮助郑厉公夺回郑国,在宋国袲地与宋庄公、卫惠公、陈庄公举行会晤。这次会议的重点就是讨伐郑昭公的郑国,不过这次四国伐鲁,铩羽而归。
展开剩余82%《左传》计用175个汉字,重点记录了6件事情,均在《春秋》记载范围之内。相比《春秋》记载,《左传》重点并展开记录了雍纠之乱的前因后果。值得玩味的是,《左传》《公羊传》均对家父来鲁求车进行了批判,这从另一个方面暴露了家父空手而归的结果,也为周桓王在七年之后重新安葬提供了注脚。
二、新增人物:
家父:姬姓,家氏,字父,不知其名。周王室大夫。在鲁桓公八年曾来鲁行聘礼。诗经《小雅·节南山》据说是家父所作,但不知是否为同一人。诗中“家父作诵,以究王讻”自述名曰家父,家氏始祖。
雍纠:祭仲女婿,郑厉公亲信。应来自宋国雍氏,是郑厉公母亲的娘家人。
雍姬:祭仲女儿。雍是丈夫姓氏,姬则是自己姓氏,以此也确知祭仲姬姓。
雍姬剧照
许叔:许庄公之弟,姜姓,许氏,名新臣。叔在这里是字,其实也是人物关系的代称。许叔复国后,在位42年,即为许穆公。前一许国之君为许桓公,在位期间在许国被郑国占领期间,名姜郑,应该是在被郑庄公安置在许东便的许叔。如果许桓公、许穆公同时存在,则许穆公姜新臣,应该是许庄公的另一个弟弟。
檀伯:郑国守栎邑大夫。从檀伯二字可知,这位应该是西周初年封于黄河沿岸檀国檀伯达的后人。此时檀国也应在郑国治下,其后人任职郑国大夫。
三、地理位置:
邾国:邾国是鲁国近邻,此时一分为二,这个来朝的邾国未被周王室分封承认。
牟国:故址在今莱芜市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鲁国附庸。西周子爵国。
葛国:嬴姓,皋陶之子伯益的后代。在今河南宁陵县东北。此地在商丘西北31公里,而距曲阜近200公里。但据后世注释,葛国也是鲁国附庸,从距离上看不符合常识。估计此葛国也是后来东迁,此时在鲁国周边才对。或者朝鲁也不见得就一定是附庸。
栎:栎邑,在今天河南省禹州市。此地距新郑30公里左右。
周氏之汪:应该也是郑国属地,周氏封地。周氏之汪,也就是周氏的水塘。
袲:也写作侈,宋国地名,在今安徽省淮北市。谭其骧古代地图集标注在包河下游南岸。此地距卫国都城朝歌300公里,距鲁国都城曲阜215公里,距宋国都城商丘130公里,距陈国都城160公里,距郑国新郑260公里,十一月份,四国之师南去如此之远进行会晤,之后再北返中原伐郑,沿途潮湿泥泞,道路艰难,如此行军,于理不通。古人所注,或者有误。
艾:在今山东沂源县西南。鲁地。
四、文字知识
1、朝:“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朝本是诸侯朝见天子礼制,在春秋时期已用于小国君主朝见大国君主。此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会,说明不是国君亲临,应该是世子代父前来。国君自来,不得称人,称人就是小看。
2、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私求财。按古人注释,车、服是天子赐予臣下的重礼,反过来要求诸侯提供,于礼不通。诸侯应该常年向天子入贡,所以天子不应自己提出要求进贡。
3、出奔:国君被本国赶走或推翻,不称为逃亡,而是讳言为出奔。据说这是孔子不忍心见到以下犯上、以臣逐君的字句,所以不论国君逃亡如何狼狈,均以出奔为书。
五、述评
1、雍纠之乱对郑国打击很大,郑厉公逃而复归,郑昭公去而复来,祭仲一族坐大,郑国出现了一国三公的乱局!
雍纠之乱是这一年最大的诸侯事变。这一事变反映了郑厉公阴谋家的本来面目和刚愎自用的个性特点,雍纠不过是郑厉公权力征程上错误投出的一枚棋子。雍纠之死,反映出祭仲的老谋深算;郑厉公谋害祭仲,反过来被祭仲所算计,而且被赶出郑国。郑国国内的乱局,尤其郑昭公的重新上位,让鲁桓公最为不安,这促使鲁桓公联合宋国等国加紧干涉郑国局势。郑厉公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干涉背景下,才杀回郑国,占领栎邑,成了新郑眼皮底下的国中之国。
重新回来的郑昭公没有自己的人马,基本上是祭仲控制下的一个傀儡,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位英雄盖世的武将,在这次做了国君之后,一年半后又被弑杀!而这以后,祭仲、高渠弥又连续更换了两位郑国国君,分别是公子亹和公子婴。十七年后,郑厉公“二返长安”,成功夺回新郑,郑国重新纳入到郑厉公的麾下。但是,从此之后,郑国再也没有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大国,而这就是权臣当道并引狼入室的严重后果!
参见前文《
“雍纠之乱”与“人尽可夫”的典故
》和
《不甘认输的郑厉公》
、《
一国三公,形同肢解,这就是祭仲引狼入室的结果
》。
2、周桓王之死
从礼制的角度看,周桓王姬林之死应该是这一年最大的历史事件!但是,这时的周桓王影响力衰微,而且周王室的财政情况非常困难。从鲁桓公五年伐郑兵败之后,桓王颜面尽失,再没有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说明桓王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或者说,周桓王在忧愤之下,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到鲁桓公十五年,自知时日无多的周桓王,开始考虑自己的后事。特别让周桓王焦虑的是,天子丧葬之礼所需甚大,尤其用于天子丧葬的车辆肯定没有着落,必须求助诸侯。这时的诸侯,周桓王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鲁国!因此派遣大夫家父前往求车,没想到碰了一鼻子灰,家父空手而回。从前后时间看,家父还没有回到洛阳,周桓王就已经去世了。
周桓王去世后,出现了无法按照天子丧礼下葬的情况,这个情况和家父求车联系起来,就是“丧故有阙”,因此只好临时掩埋,以待来日。七年之后,周桓王的葬礼才正式举办。可见周王室可怜和穷困到了何种程度!
当然,周王室不能及时按照礼制下葬周桓王,不能全部推断为鲁国的吝啬,但是周王室在财政上的不足,尤其资材、器物上的匮乏是肯定的。如果加上工匠可能出现的流失和缺失,周王室估计已经没有了相关的制造能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鲁国人还拿天子礼制和天子颜面说事,就显得非常矫情,甚至是一种对小气行为的故意掩盖!参见《
周王室的“贫困”竟到了这个地步
》。
3、为什么说齐僖公之死是当时影响深远的大事。
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齐僖公是春秋初年最有影响力和最有智慧的大国国君,齐僖公的去世,进一步促进了当时的混乱局面。这之后的很长时间内,国际上缺少了一位领袖级的人物,导致各国内部的弑杀行为更加猖狂,诸侯之间的不义攻伐更加频繁。其二,齐僖公儿子齐襄公继位,进一步促进了国际乱局的形成,也加快了齐国内部乱局的演进,这个进程为后来齐桓公上位并成为一代霸主提供了历史性的机会。参见前文《
外交达人齐僖公
》,《
齐桓公是齐僖公的儿子?错
》。
周桓王
发布于:天津市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