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资开户网编者按:配资开户网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旨在通过普及癌症防治科学知识,倡导群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控制癌症风险因素;鼓励高风险人群主动参加癌症筛查,促进早诊早治;指导癌症患者及时接受规范化诊疗,并定期复查。通过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活。
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发挥主流媒体责任与传播优势,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推出“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癌症防治全民行动”,每日一个主题,涵盖甲状腺癌、肺癌、胃肠道癌、肝癌、前列腺癌、宫颈癌、乳腺癌、鼻咽癌及纵隔肿瘤等,邀请14名临床专家对肿瘤防治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同时从产业观察视角出发,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和产业的结合,更好地为肿瘤患者诊疗提供助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闫硕北京报道前列腺癌是泌尿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癌症负担报告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13.42万人,位列恶性肿瘤第9位;死亡病例数4.75万人,位列第11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持续升高。
前列腺癌发病隐匿,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易被忽视。当前,我国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70%上下,相比欧美接近100%有很大差距,这与我们的早期诊断率低有很大关系。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豪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欧美国家筛查普及率相对较高。而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筛查率普遍偏低(不足20%)。农村地区尤为明显,部分人群甚至不知晓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的存在。我国男性群体对前列腺癌早期筛查的意识较弱,超六成男性从未进行过PSA筛查,定期进行PSA筛查的比例更低。
“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患者五年生存率上的差距并非源于治疗水平,而是早筛普及不足。前列腺癌早筛是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社会负担的关键措施。未来,应该加大科普力度,医疗机构、社区等共同长期开展科普工作,让百姓不再谈癌色变,积极拥抱PSA筛查。”张豪杰说。
公众认知不足
《21世纪》:目前公众对于前列腺癌的认知如何,您所工作的医院中,首次确诊的患者一般处于病程的哪个阶段?
张豪杰: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健康科普的推广,更多男性了解到前列腺癌,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老百姓对定期体检的重视程度增加。现在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一些知名人士患前列腺癌也为大家熟知,让老百姓对前列腺癌这个疾病了解了更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发现前列腺癌时往往已是晚期,很多老百姓甚至认为前列腺癌是个老年疾病,不理它不会引起严重问题。一些落后地区群众认为前列腺属生殖系统,是隐私,羞于启齿因而影响早期就医。
公众对前列腺癌症状的认识也存在偏差,一些人认为前列腺癌肯定是有很多症状,其实早期前列腺癌常无明显症状,一些人认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是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导致延误就医。而另一些人则误认为PSA正常即可完全排除癌症,但是其实存在一些PSA并不升高的前列腺癌。
一项研究显示,上海地区约40%-50%的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转移,高于欧美国家(约10%-20%),但优于国内欠发达地区。我工作的单位约50%-60%的患者首次确诊时属于局限性前列腺癌,即还没有发生远处转移。
《21世纪》:哪些人群是前列腺癌的发病高危人群?
张豪杰:《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指出前列腺癌的高危人群包括:(1)年龄≥60岁;(2)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3)携带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2突变且年龄≥40岁。
而另一些专家共识则认为高危人群包括年龄>50岁的男性;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2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应该如何预防前列腺癌?
张豪杰:当前,没有一个明确的方法能够做到成功预防前列腺癌,但是合理改变生活方式,可能会降低患前列腺癌风险。
首先,调整饮食习惯。减少高脂饮食,红肉(如牛肉、猪肉)被认为与前列腺癌风险增加有关。高脂肪乳制品(如全脂牛奶、奶酪)中的饱和脂肪和可能含有的激素成分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而改用低脂或植物基乳制品(如豆奶)可以有效减少相关风险。另外,吃深海鱼对降低前列腺癌风险有一定好处。
其次,戒烟限酒降低癌变风险。烟草中的焦油和酒精代谢产物会损伤前列腺细胞DNA,长期吸烟者患癌风险提高30%。建议彻底戒烟,世卫组织建议降低酒精摄入以减少癌症风险,因此,尽可能减少饮酒,若饮酒需适量。
再次,保持健康体重。监测体重指数BMI:维持BMI在18.5-24之间,肥胖(尤其是腰围过大)可能增加侵袭性前列腺癌风险。适当规律活动可以显著降低前列腺癌风险,每周至少进行5天中等强度身体活动,累计150min以上。通过力量训练结合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减少内脏脂肪。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最后,定期筛查非常重要。特别是高危人群,年龄>50岁的男性;年龄>45岁且有前列腺癌家族史;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早筛是关键
《21世纪》:对于包括前列腺癌在内的诸多癌症来说,早筛早治至关重要,目前公众的早筛意识如何?
张豪杰:欧美国家筛查普及率相对较高。而中国及发展中国家筛查率普遍偏低(不足20%)。农村地区尤为明显,部分人群甚至不知晓PSA检测的存在。
一方面,前列腺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很多病人出现排尿困难、血尿的问题才来就医,这时病情往往已经到了晚期。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前列腺癌的认知也存在误区,认为其“进展缓慢,无需早筛”。
实际上,前列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部分类型进展迅猛,如不及时干预,可能迅速危及生命。当前,血PSA检测是筛查核心手段,仅需抽血即可完成,无创便捷。当PSA>4.0ng/ml即为风险提示,PSA数值越高,患前列腺癌的风险则越大,需进一步检查确诊。我国很多地区未纳入常规体检,导致大量病例漏诊。
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国内超过2/3的前列腺癌患者在初诊时已属中晚期或局部晚期、远处转移,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另有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男性群体对前列腺癌早期筛查的意识较弱,超六成男性从未进行过PSA筛查,定期进行PSA筛查的比例更低。
我们与发达国家在患者五年生存率上的差距并非源于治疗水平,而是早筛普及不足。前列腺癌早筛是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社会负担的关键措施。未来,应该加大科普力度,医疗机构、社区等共同长期开展科普工作,让百姓不再谈癌色变,积极拥抱PSA筛查。
《21世纪》:随着生物医学的快速发展,多项前列腺癌的早期检测技术相继问世。据您观察,目前比较常见的筛查手段有哪些?公众又应该如何选择?
张豪杰:目前,常见前列腺癌筛查手段包括:
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通过血液检测PSA(一种由前列腺分泌的蛋白质),其水平升高提示前列腺癌或其他前列腺疾病(如炎症、增生),优点是无创、便捷、普及率高。局限性在于假阳性率高(可能因良性病变而导致PSA升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确认;部分低风险癌可能被过度治疗。
2. 直肠指检(DRE):通过肛门触诊前列腺,检查是否有结节或异常硬度。优点是快速、低成本。局限性在于依赖医生经验,对早期癌敏感性低,可能遗漏较小病灶。
3. 多参数MRI:高分辨率成像,可定位可疑病灶,指导靶向活检。缺点是设备与检查费用高,检查时间较长。
4. 经直肠超声(TRUS):常用于引导活检,但单独筛查准确性较低。
另外还有PCA3(前列腺癌抗原3),PSA同源异构体2,PHI等。
目前,专家共识主要推荐PSA为初筛方式。并不推荐上述其他手段等作为筛查手段。对于初筛阳性的对象,则进一步完善检查精准诊断。
《21世纪》:AI是否已经应用于您所在医院的筛查流程?
张豪杰:人工智能技术近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稳步发展到蓬勃爆发,AI技术不仅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创新与变革。
世界上多家医院已将AI技术逐步整合到前列腺癌筛查流程中,尤其在影像分析、风险预测和病理诊断等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AI算法(如深度学习模型)可自动分析多参数MRI图像,识别可疑病灶。部分AI系统通过增强超声图像的分辨率,辅助医生定位可疑区域。
在病理学诊断方面,AI病理切片分析:可分析活检组织切片,提高病理的准确性。诊断前列腺癌的准确率与资深病理学家相当。并能减少人为误差,减少不同医生之间的诊断差异。PSA数据结合AI模型:可通过患者的PSA水平、年龄、家族史等数据预测患癌风险,帮助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
在我们医院,像影像科,病理科也已经开展了不少的AI辅助读片和诊断的科研工作,也获得了不少数据,相信不久后就可能正式应用于临床工作。
强调精准、规范治疗
《21世纪》:前列腺癌有哪些治疗手段?如何开展精准、规范的治疗?
张豪杰:目前,前列腺癌有多种治疗手段:
1. 主动监测——适用人群:极低危或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预期寿命较长者。方法:定期PSA检测、MRI和重复活检,避免过度治疗。
2. 手术治疗——开放/腹腔镜/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通常适用于没有发生转移患者。
3. 放射治疗——包括外照射放疗和近距离放疗,通常适用于局限性前列腺癌,对尿失禁和性功能影响小,近距离放疗更适合低危前列腺癌。
4. 内分泌治疗——也称为雄激素剥夺治疗。通过降低或阻断体内雄激素(主要是睾酮)的作用,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治疗方法。
5. 化疗——主要用于治疗激素抵抗性前列腺癌或全身转移性前列腺癌。
6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PARP抑制剂:针对BRCA1/2等DNA修复基因突变。PD-1/PD-L1抑制剂:目前一般适用于MSI-H(微卫星高度不稳定型)等少数特定分子亚型患者。
7. 局部治疗——冷冻消融,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不可逆电穿孔,这些主要是一些极低危/低危患者的实验性选择,远期疗效仍待验证。冷冻消融治疗也是放疗失败后挽救性治疗的一种方法。
前列腺癌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前列腺癌的精准和规范治疗需要根据泌尿科权威指南,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分子特征、年龄、身体状况合并症及个人意愿进行个体化决策。低危患者避免过度治疗,高危患者强化综合策略,转移性疾病以延长生存和维持生活质量为目标。
《21世纪》: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前列腺癌领域的应用现状如何?未来有哪些新技术或新方案值得关注?
张豪杰:目前,前列腺癌药物治疗仍以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新型内分泌治疗和化疗为主,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目前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多用于后线或特定分子亚型患者,相比其他癌种(如肺癌)应用较为有限,但近年来已有一些进展。
PARP抑制剂是当前最成熟的靶向治疗方案,适用于携带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如BRCA1/2、ATM等)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已经有一些复合制剂药物生产问世。免疫治疗方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但其单药在未经筛选的前列腺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有限。一些免疫药物联合靶向药物或免疫联合化疗治疗mCRPC也展现出良好的初步结果。
近年来,镥-177放射性配体疗法给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带来了新曙光,放射配体疗法利用靶向放射治疗的能力,将放射性药物直接输送至全身的癌细胞。是一种新兴的抗癌手段。镭223只针对骨转移,而PSMA-镥177对于表达PSMA的前列腺、骨、淋巴结、软组织都适用。
基因突变在前列腺癌的发病和进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检测BRCA1/2、PTEN、TP53等基因,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延长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但是目前仅有≤3.2%的肿瘤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找到致病基因且有匹配的治疗药物,未来随着对特定基因突变及相关信号通路研究不断深入,靶向治疗将成为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
此外,未来一些新的技术如PSMA靶向的CAR-T细胞治疗,也是很有希望的精准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新技术。而针对晚期前列腺癌,各种药物的联合治疗将来也会得到更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前列腺肿瘤定位越来越精准,患者对创伤小、对性功能影响小的技术手段的青睐,势必导致局灶治疗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
热点资讯